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四會縣,《詞源》釋:以東古津水(又名上林)、南湞江(又名翁江)、西建水(又名綏江)、北龍江四水會流縣境,故名。四會縣域,雖歷代幾經分合,其隸屬雖幾經更迭,但“四會”之專名歷代傳承、沿用至今,長達2220余年,實為“千年古縣”。
地名 2013-01-11 閱讀()
為規范對地名的管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對外交往的需要,根據《地名管理條例》和《廣東省地名管理規定》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地名 2012-10-06 閱讀()
天寧路是肇慶市城區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它南起江濱東路。北至七星巖牌坊,又分為天寧南路和天寧北路兩段。天寧路名稱的由來,與天寧北路口一帶(今天寧百貨商場址)曾有一座天寧寺有關。
地名 2012-10-06 閱讀()
肇慶市 肇慶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隋開皇九年(589年)稱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州由軍事州升為節度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月,興慶軍升格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改興慶府為肇慶府。
地名 2012-10-06 閱讀()
2009年9月,崇禧塔圍蔽整修。崇禧塔景區負責人慕容肇玲說,該景區經過歷時3至6個月的修復、整合,將以全新面貌向市民開放,整修后景區將增加王泮生祠、一棟19世紀民居和景福圍等"新看點",面積將由原來的450平方米拓展為2200平方米左右。
地名 2012-10-06 閱讀()
宋城墻位于肇慶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城。該城墻歷史上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墻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墻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歷經數個朝代近20次修葺,城墻上可找到宋代以來歷朝歷代的磚,被專家稱為是"廣東第一、全國罕見"的磚的博物館。小萬里長城之稱的宋城墻,該歷盡滄桑,至今保存完整,實為全國罕見。
地名 2012-10-06 閱讀()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后,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h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
地名 2012-10-06 閱讀()
肇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她的前身叫端州,這是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至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事,后來升為興慶府,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改名為肇慶府。
地名 2012-10-06 閱讀()
朋友問,端州的街名“獨立營”是否與“葉挺獨立團”相關?團與營,一字之差,差就差在歷史事件沒有一定的聯系。端州有獨立營(坊)和水師營(巷)的街名,但是,這兩處地名的由來,與葉挺獨立團無關。人們熟悉的“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武裝隊伍,1925年11月誕生在肇慶,在端州很有歷史。那么,獨立營和水師營是怎樣一回事呢?
地名 2012-10-06 閱讀()
該島在西江中,四面環江,像一塊浮在江中的端硯,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有自然沖積而成的沙灘2平方公里。硯洲島的名字,因宋朝包公“擲硯成洲”的傳說而得。據說,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
地名 2012-10-06 閱讀()
山位于廣東肇慶四會的西南面3公里處,海拔649米,風景區內林木茂盛,山清谷幽;清泉瀑布,云蒸霞蔚,有如人間仙景。山高649米,風景區內林木蔥蘢,山清谷幽;清泉瀑布,云蒸霧蔚,有如人間仙景. 唐朝年間,貞山原名廣正山,因有“文氏貞女在此升仙”之說而改名貞山。貞山能聞名嶺南,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之外,還與文氏貞仙之傳說有很大的關系。
地名 2012-10-06 閱讀()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四會縣,《詞源》釋:以東古津水(又名上林)、南湞江(又名翁江)、西建水(又名綏江)、北龍江四水會流縣境,故名。四會縣域,雖歷代幾經分合,其隸屬雖幾經更迭,但“四會”之專名歷代傳承、沿用至今,長達2220余年,實為“千年古縣”。
地名 2012-10-0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