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手藝,一生堅守,中華精髓,非遺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載著中華
文化深厚底蘊,肇慶本土的國家、省、市、縣級非遺項目皓若星辰,在非遺傳承人默默堅守之下愈發熠熠生輝。
每一項非遺傳承的背后,都鐫刻著肇慶非遺傳承人恒久的信念和讓人肅然起敬的堅守。為進一步弘揚肇慶的非遺項目,多彩肇慶特推出“肇慶非遺傳承人”欄目,展現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信念。
廣寧是全國首批“武術之鄉”,是嶺南武術發源地之一,有著深厚的武術
文化底蘊。
![]()
△1992年11月,
廣寧縣被命名為
中國首批武術之鄉。
廣寧人習武之源,
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武術拳種眾多,
民間習武之風十分盛行,
曾有“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習武之人”的說法。
![]()
歷經二十個世紀,
廣寧武術依然在傳承,
且涌現出一批武功出眾的武師,
如馮英彪、功夫明星邱建國。
真是臥虎藏龍之地!
![]()
“南拳王”邱建國
這有賴于一代代傳承人所付出的努力,
而“武林高手”王福華
便是其中一位。
關于他的故事,你有知道嗎?
▼
國家級傳承人——王福華
王福華,
1942年12月出生于
廣寧縣石澗鎮,從小酷愛武術。13歲開始習武,師從武術大師林世榮徒孫陳伙生,沿襲黃飛鴻創下的洪拳一脈,為洪拳第五代傳人。

此外,他對虎鶴雙形拳頗有研究,
成為虎鶴雙形拳國家級傳承人,
其武術套路被拍攝收錄進《中華武藏》。
2009年,成為肇慶市第一批
市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廣寧武術)
代表性傳承人。
受武術熏陶自幼習武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興武術,
農忙過后,大家就開始習武,王福華就是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
![]()
他13歲那年,
洪拳第四代傳人陳伙生
來到鎮上教授武術,挑選習武苗子,
看到王福華功底好,
就收他為徒,
后來王福華就一直隨師傅學了十年
王福華學了五六種拳術,主要以洪拳為主,虎鶴雙形拳、蔡李佛拳、鐵線拳、工字伏虎拳等有所涉獵,以虎鶴雙形拳見長。有時候為了學好一個高難度動作,
王福華經常要重復練習半個月。
授徒千余%20傳承武術
王福華多次參加過省、市
和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獲傳統拳術和棍術多個一等獎。
2008年參加《中華武藏》拍攝工作,
被指名為《虎鶴雙形拳》拳種的傳承人。
![]()
為了傳承武術,
他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帶徒弟,
傳承武術,
從武66年,他帶出了1000多名徒弟。在王福華的影響下,
村里的小孩子也喜歡上武術。
王福華表示
很多人都想把小孩送到我這里習武,其他鎮的人都想來拜師學藝,我也經常到外面傳授武藝。我教人武術有要求,人品好才傳授他們一技之長。這些徒弟學有所成后,有的自己開武館,有的進學校當武術教練,有的進警隊當教練。我最得意的弟子是蔡昭健,他天資聰慧,以武術專長考上本科,隨后又考上研究生,畢業后在珠海市一家學校做武術教練,他參加過很多武術比賽,獲得很多冠軍榮譽。
![]()
創新武術%20著書立傳
王福華勇于
探索,積極創新。在教授徒弟的過程中,為了讓不同功底的徒弟更好地掌握武術,
他還創新了一套兵步拳。
![]()
作為非遺傳承人,
王福華深入學校開展武術教學。他還把所學形成文字,流傳后人。

如今有兩本武術專著正在編寫,一本《五郎八卦棍》已成稿,一本《工字伏虎拳》已寫完初稿,
接下來,他還打算寫《虎鶴雙形拳》。
武術,不僅僅是一項運動
更是
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傳承中華武術精神是王福華一輩子都在堅持的事這就是肇慶非遺傳承人的熱愛與堅
標簽:民生007,